弘扬中医药文化丨《中医药传奇》系列故事——鲍姑
超过PV浏览 | ??发表日期:2024-06-27 |
文明古国,煌煌中华,历朝历代都不乏名医。比如晋代道教学者、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,曾留下了医学经典《肘后备急方》。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位,正是葛洪的妻子。她是晋代著名炼丹家,精通灸法,也是我国医史上首位女灸学家,与西汉义妁、宋代张小娘子、明代谈允贤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。
话说这位传奇女名医叫鲍潜光,人称鲍姑、鲍仙姑,陈留(今河南开封)人。葛洪与鲍姑,素有古代医界“神仙眷侣”之美誉。
鲍姑善于用艾灸去除赘疣,即寻常疣、扁平疣等。鲍姑不仅能用灸法去除赘疣,还能同时收到美容的效果——让患赘疣者皮肤比患病前更好,面容更美艳。因此说鲍姑开灸法美容之先河,为中国灸法美容第一人。
鲍姑出身于官宦兼道士之家,父亲鲍靓是道教徒,文武全才。鲍靓在晋代任南海郡太守。鲍靓曾在越秀山南麓建越岗院,供鲍姑居住修炼。鲍姑在这样的家庭和环境影响下,学道学医皆有所成。
话说葛洪曾拜鲍靓为师,学习炼丹之术,尽得真传。葛洪与师妹鲍姑志同道合感情日笃,18岁时就与葛洪结为夫妻,成了一对神仙眷侣。他们共同研究医学和炼丹术,长期在罗浮山炼丹行医,还经常远行采集药物。时至今日,南海西樵山附近的仙岗,有鲍姑行医采药的传说,该地被认为可能与鲍姑的足迹有关。
鲍姑行医、采药,足迹遍及南海郡的许多地方。她医德高尚,精通灸法,善于医治赘瘤与赘疣等病症。特别是以艾条灸人身之赘瘤,一灼即消,为人称道。因不辞劳苦、不计得失为百姓解除病痛,被岭南人民尊称为“鲍仙姑”。
据传,鲍姑在行医采药归途中,见一个年轻女子蹲在河边,以河水为镜照着面容,边照边哭泣流泪。鲍姑走到近前,见女子脸上长了许多赘疣,令人不忍直视。女子泣诉因貌丑众人都疏远她,就更不敢奢望嫁人了。鲍姑闻罢点燃艾绒,在女子脸上轻轻熏灼。不一会儿,女子脸上的赘疣就全部脱落了,更神奇的是竟看不到一丝疤痕。
《太平广记?崔炜传》记载,唐贞元年间的崔炜住在南海,性格豁达,不喜欢管理家产,经常栖身在佛寺中。中元节时,广东番禺人在佛庙中陈设珍馐贵器,举办各种表演。鲍姑成仙后化身为乞讨的老太太,假装不慎跌倒打翻了酒瓮,被当垆者殴打。崔炜见状连忙制止,并脱下衣服替鲍姑赔偿。鲍姑没有道谢就离开了,但几天后她找到崔炜,送给他一些艾草,并口授灸治赘疣之法。
后来崔炜在海光寺遇到老僧耳朵长赘疣,便用鲍姑给的艾草治好了。老僧感谢他,告诉他山下有一位任翁也有这种病,如果能治好会有重谢。崔炜治好了任翁的病,任翁为了感谢他,给了他十万钱并邀请他留下。《太平广记?崔炜传》的记载,也许可以佐证鲍姑的医术和医名吧。
鲍姑行医采药,足迹遍及广东各地,经常出没在崇山峻岭、溪涧河畔。史料记载,萍花溪常有一个老太太来采浮萍。问她是谁,回答说 “我叫鲍姑”。鲍姑为啥要采浮萍呢,原来此物是一味中草药,具有宣散风热、透疹、利尿的功效,主治麻疹不透,风疹瘙痒,水肿尿少。由此可见,精通医道的鲍姑,不只能治赘疣。
鲍姑的足迹所到之处,许众多地方志及通史均有记载,皆称她为鲍仙姑。她所制之艾也被称为“神艾”。在封建时代,女子行医面临诸多困难,鲍姑却能跋山涉水不辞劳苦,采药行医为百姓解除病痛,其勇敢、坚韧和执着令人十分钦敬。
但遗憾的是,鲍姑虽医术高超,却没有著作传世。后人认为葛洪的《肘后备急方》,应有鲍姑的贡献。比如该书有针灸医方109条,其中灸方竟占90余条,并对灸法有较全面的论述,而葛洪并不擅长灸法,他主攻的是炼丹和养生。
上一篇:走进中医药健康文化丨五味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