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扬中医药文化丨《中医药传奇》系列故事——葛洪
葛洪出身于江南士族,颇受做太守的父亲的娇宠,可惜1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。从此,葛家家道中落,葛洪处于饥寒交迫之中。葛洪因请不起仆人,家里篱笆损毁了也不修理,他常常用手分开杂乱的草木出门,推开杂草野树回家。
葛洪的家中还数次发生火灾,收藏的典籍均被焚毁。于是,他不怕路途遥远,背着书箱到别人家抄书。他砍柴以换取纸笔,点燃柴草写书。因为缺少纸张,每一张纸都要反复使用多次,旁人难以辨认写的是什么。
对性格内向、不善交游的葛洪而言,闭门读书是他最大的乐趣。他十六岁开始读《孝经》《论语》《诗》《易》等儒家经典,尤喜“神仙导养之法”。后来,他师从郑隐学炼丹秘术,颇受郑隐的器重。郑隐的神仙、遁世思想对葛洪一生影响很大,使他有意归隐山林炼丹修道、著书立说。
公元303年,张昌、石冰于扬州起义,大都督秘任葛洪为将兵都尉,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,升为伏波将军。平乱之后,葛洪无心论战功,离开兵营直奔洛阳,去广寻异书,但因正遇上 “八王之乱”,北道不通,而陈敏在江东造反,归途也受阻了。
去留两难之际,恰逢故友嵇含出任广州刺史,请他去做参军。葛洪以为可藉此避乱,便欣然前往。不料嵇含又为其仇人所杀,于是葛洪便滞留广州多年。
深感世事无常、繁华易逝的他,从此决意不再奔波仕途,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服食养性、修道炼丹和著书立说中。期间,他还拜鲍靓为师继修道术,因深得鲍靓器重,鲍靓还将女儿鲍姑许配给了他。
公元316年,葛洪回到了故乡句容。东晋开国后,念葛洪平乱旧功,赐爵关内侯,食句容二百邑。后来,葛洪被多次征召、举荐做官,皆坚辞不就。直到他听说交趾产丹砂,才请求做句漏令,并率子侄同去交趾。当葛洪南行至广州时,被刺史邓岳挽留,后来就去罗浮山炼丹了。
在罗浮山的多年生活中,葛洪不愁生计,有很多闲暇时间,便发奋著书立说,直到去世。有人评价说,葛洪的才学在江东无人可比。他著述丰富,超过了班固和司马迁。
葛洪临终前,忽然写信对朋友邓岳说:“我要远行去寻找仙师,即刻就要启程。”邓岳收到书柬,急忙赶去道别。而81岁的葛洪端坐到中午,竟像熟睡一样去世了。邓岳赶来,已来不及和他道别。
葛洪去世时面色和生前一样,身体柔软而不僵硬。将尸体殓入棺材,只觉得棺材很轻,好像只装有衣服没有尸体一般,人们都说他已升仙去了。
据悉,葛洪是中国最早观察、记载结核病、天花和恙虫病的医学家。此外,他还研究和记载了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,所采用的“以毒攻毒”的治疗方法,是免疫思想的萌芽。
葛洪的医学著作《肘后备急方》中,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,这都是他在行医、游历过程中收集和筛选的。他精心挑选了容易采到,即使必须花钱买也很便宜的药方,去除了救急药方不易懂、药物难找、价钱昂贵的弊病,对临床急症医学做出了突出贡献。他还用浅显的语言介绍灸法,使不懂医术的人也能使用。
此外,他在《抱朴子内篇·仙药》中,对许多草药的形态特征、生长习性、主要产地、入药部分及作用、功效等,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,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,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
葛洪一生著作宏富,但大多已散佚。这部传世巨著《肘后方》,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。